济南起步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是济南市最大垃圾处理场,也是整个城市垃圾的终点站,每天从全市各个角落收集的垃圾运输到这里,开始一趟垃圾处理之旅。近期,济南市城管局策划开展“城管一线岗位体验”系列活动,7月8日上午,济南城管组织参观团走进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,开展“生活废弃物处理体验”活动,感受生活垃圾处理末端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景象。
旧厂填埋封存新厂焚烧发电
目前垃圾利用率达到97%
“这一斗一次性就能抓起来就6—7吨垃圾,抓斗每次抓取的垃圾能为三口之家提供全年用电量。”在起步区光大环保(济南)有限公司五楼垃圾处理车间里,记者了解到,目前全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7000吨左右,而该厂每天进场3500吨,占全市的一半。生活垃圾在此经过燃烧,变为电力和无污染垃圾,目前该厂的日处理量达2750吨。
据了解,光大环保(济南)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11年9月建成投运,从那时起,济南生活垃圾处理进入焚烧发电为主、填埋为辅的新时代,更加科技、环保。
“在此之前,济南没有垃圾焚烧厂,所有生活垃圾处理全部由这里的一厂填埋场承担。”在生活废弃物处理发展史展览馆,工作人员为参观团介绍了垃圾处理的历史发展。目前,济南市总共有三个生活垃圾填埋场,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场占地552亩,1998年建成投产,占地17.1万平方米,设计使用年限10年、库容444万立方米。从1998年到2011年,作为市区唯一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所,处理中心干部职工肩负重任,在远离市区的垃圾山上,斗严寒、战酷暑,迎着臭味上班、闻着臭味工作、带着臭味回家,处理生活垃圾630万吨,将17万平方米的填埋池堆成了33米的垃圾山。
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一厂北侧,2012年4月投用,设计使用年限20年、总库容507万立方米,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产生的垃圾也与日俱增,设计使用20年的填埋场10年的时间里就已经使用了一大半库容,目前仅剩余库容约150万吨。但2021年8月底,随着济南初步实现原生垃圾“零填埋”,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不再进行填埋作业,垃圾处理全部改为以环保型焚烧发电为主。
而在光大环保(济南)有限公司工厂车间里参观了一圈,这里既没有垃圾的异味,也没有污水横流,呈现在眼前的市一个干净整洁、环境优美的厂区。在二楼的中控室里,工作人员操纵着鼠标,掌握着垃圾焚烧处理各环节的实时数据,据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,该厂能够实现垃圾焚烧利用率已经达到97%。
昔日“垃圾山”变身城市“后花园”
已封场的填埋场再利用
目前,位于起步区的两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封场,近年来,为改善填埋场周边生态环境,中心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处置措施,实现垃圾填埋场再利用。
“你看这座山体公园,谁能想象到这里以前就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呢。”在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场,参观团见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花园式山体恢复的现状。随着山体拾级而上,道路两旁绿树成荫。“我们现在有4大名树,一个叫外流,一个叫火炬,一个叫古墓,一个叫紫穗槐,经过这十几年的绿化,效果特别好。”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党总支书记、主任宫本水介绍。
随后,参观团来到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,这里的垃圾被黑色的膜布覆盖的严严实实,现场闻不到一丝异味,在黑色的膜布上方,架起了一排排管道,源源不断的沼气正从下面的垃圾山里排放出来。
第一填埋场的垃圾山了变成景色宜人的绿色公园,第二填埋场虽也已封场,但它还在持续不断地发挥价值。一方面,我们通过填埋气体收集处理、HDPE膜对垃圾堆体进行全覆盖等工艺,不断提升异味防控水平;另一方面,积极开发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处理装置,目前场内共有填埋气集气井400口、收集管线1.6万米,日收集填埋气3.5万立方、发电5.5万度。自项目运营以来,累计收集填埋气3500万立方,发电6000余万度。”工作人员介绍。
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场如今成了一座山体公园
此外,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还在垃圾厂防护距离内和垃圾专用道两侧,租地种植近1000亩的防护林,把垃圾厂包围起来,形成核心作业区和生态防护景观带。
参观体验后,市民代表为生活垃圾现代化焚烧处理变成电力资源点赞的同时,也对填埋场打造成花园式山体公园感到震撼。代表们纷纷表示:“正是由于全市城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,保证了垃圾日产日清、规范处理,也体现出垃圾减量、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。今后,一定要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去,大力倡导绿色文明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,营造垃圾分类良好氛围。”
“我们要将济南垃圾处理的‘主战场’建设成为无废泉城的‘后花园’,垃圾场由“闲人免进”变成市民“网红打卡地”,在济南市黄河以北打造出一片绿水青山。”宫本水说。